以往仅开办副学士课程的香港能仁书院获行政会议批准,「升格」为香港能仁专上学院,依据《专上学院条例》规定,将可于新学年开办「会计工商管理学士」及「中文文学士课程」颁授学位课程,两学士课程第一年将各招生60人,另设20个大学3年级学额,供副学士毕业生衔接升学,学费每年港币6万元。
该校目前每年提供300多个副学士学位,但校内只有30名副学士学生,该校不担心招生不足,认为自资学士与副学士是两个不同市场,香港每年符合入读大学资格的学生远超过大约1.5万个资助学位,能仁书院开办的学士课程可应付本地学生的升学需求,故对新学年收生很有信心。校方计划2016/17学年将增至9个学士课程,今年6月将安排英文及市场营销学士课程作评审。
该校校长黄景波表示,能仁书院的发展重心会放在学士课程,期望10年内正名为全港首间佛教私立大学。该校正申请开办市场营销学士学和专业及跨文化传意英文学士课程,计划于明(104)年9月开班。此外,能仁书院将于两年内筹办人力资源管理、翻译、应用心理学、辅导、社工等5个学士课程,若全部通过审批,则能仁合共提供9个学士课程。学士课程发展稳定后,能仁书院将筹办佛学硕士课程,迈向私立大学目标进发。
除发展学士课程外,校舍也是能仁书院其中一个需处理的问题。能仁书院早前申请香港马鞍山用地失败,黄景波校长表示,目前学校康体设施不足,香港政府推出任何空置校舍和用地均有意申请,希望可寻求一所可容纳1,000名学生的校舍,发展成小型的私立大学,他估计最快10年可获正名。在储备方面,能仁书院每年约有港币2千万元捐款,财政稳定。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会长冯伟华认为,部分知名度较低的院校,虽开办学士课程,但吸引力仍然不足,他表示:学生一定首选8大院校的资助课程,因为资源较充足,香港政府给予很大的资助,师资、大学图书馆等各样配套都很充分;另外须看课程的认受性与历史,从这角度看,对一些新晋院校相当不利,因为没有时间建立品牌,也没有时间证明课程认受性的高低,因此香港政府应更严谨地审批自资课程,令课程质素提升,认受性亦相对提高。
能仁书院表示,成为专上学院后,会将资源集中放在学士课程方面,如果招生人数理想,将来可能会取消所有副学士课程。
资料来源: 星岛日报 能仁升格学院 设两学士课程 20140415
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edu/0415go03.html
东方日报 能仁书院升格专上学院 20140415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15/00176_038.html
无线电视 能仁升格专上学院不忧学士课程收生不足 20140414
大公报 能仁获批升格专上学院 20140415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4/0415/2421254.html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