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这个议题会牵涉到的範围相当广泛,从学区、种族到社经地位都有,甚至连性别这个出生前就已经被决定的元素也会产生平等与否的争议。有的争议,像是男女分班或分校是否真的会对学业表现有影响,可能就会激怒一个国家半数以上的人口。早期之所以会将年轻男孩与年轻女孩在学习环境里分开,原因相当简单:将「异性」这个会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从学习环境里移开,可以帮助专心学习,学业表现自然会变得更好。然而,当美国决定将「分别但是平等」(separate but equal)这种心态从生活中各个层面刬除时,那些将男女学生分开教育与管理的学校也面临了同样的道德冲突。某些人甚至认为,分开年轻女孩与年轻男孩不只没有意义,根本就是性别歧视。
过去,男女分班虽然有减少的趋势,却从来未曾从教育体系中消失,即使连男女分校也不例外。近几年来,又开始有人提倡男女有别,其原因竟然跟最起初的理由一模一样。美国如今大约有500所公立学校提供不同形式的男女有别教育管理,分班与分校都有。
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女性中学生多半对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即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领域没有兴趣,即使那些展现出强烈潜质的女学生也不例外。由于青春期是一段很敏感的年龄,传统上认为年轻女孩会开始在意异性对她们的想法。因此,纽约市长候选人克丽斯汀.昆恩(Christine Quinn)便以成立公立女子重点学校作为她的竞选政见之一,她要让这些女学生致力于追求STEM学科,不会因为周围的男生而丧失自信。
然而我们该思考的是,对这些向来就不怎幺有吸引力的科目失去兴趣,真的跟异性的存在有关吗?这个答案很简单,但是简单的答案往往难以回答複杂的问题。
例如,年轻女孩对于她长大后的生涯规划,很可能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家长主导子女未来的人生方向;间接的影响是,她的母亲或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如果她的父亲是工程师,而母亲是幼稚园老师,那幺这个年轻女孩可能会更想走上她母亲的道路,即使她跟父亲一样对工程相关科目感兴趣。幼稚园老师绝对是一个高贵的职业,但毕竟是一个女性为多数的职业。根据2011年的数据,全美国只有百分之2.3的幼稚园老师是男性。因此,即使这名女孩参加了 STEM女校,最后还是可能选择从事幼儿教育,这就跟她对异性的想法没有太大的关係了。
至于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即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学生呢?在某种程度上,K-12学生中定义自己属于这个族群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对于那些将男女分别教育管理的学校而言,如何对待这些学生,将会是很大的挑战。
ACLU美国公民自由联盟(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一直以「教育孩子,拒绝刻板印象」("Teach Kids, No Stereotypes")的口号公开反对男女分班或分校,尤其是公立学校。ACLU相信,将年轻男孩女孩分开是公民社会的一种倒退,也会为学生带来不平等的后果。想让年轻女孩与男孩致力于学业、发展自己的天赋,应该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鼓励他们才对。
资料来源:
Education Week
http://blogs.edweek.org/edweek/education_futures/2014/03/single-sex_classrooms_making_a_comeback.html?r=103940668&cmp=ENL-EU-NEWS3&preview=1
驻休士顿教育组 李知音译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