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高/中等学校技职教育与企业界的交流,荷兰教育部将支持「专门知识中心」(Centres of Expertise)与「创新专业中心」(Centres for Innovative Professionalism)的成立。
2013年初荷兰教育部BUSSEMAKER部长设立了一个由荷兰西门子公司主席Ab VAN DER TOUW所领军的专门委员会,研究的主题为如何使透过「专门知识中心」与「创新专业中心」所推动的产学合作获得成功。研究结果指出,教育机构与企业界通常并不十分了解产学合作项目中的各方案是否符合法律规範。
VAN DER TOUW表示,「我们知道对专门技术人员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技术训练,并确保这些受过训练的人才进入科技公司工作。委员会使用非常实际的方法,对「专门知识中心」与「创业专业中心」因应以上需求的功能做出评估;亦建议在一时段内给学校以及企业界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让学校与企业界合作成为一个单元,在没有太多限制的条件下找出属于自己的合作方式。」、「我们无法事先準备/预知所有的合作细则,在互信并且确认没有人会追求单方利益的自由空间里,教育与企业机构皆可透过交流找出适合的合作方式。由此次实验计画所得到的经验,或许可以归类出几项新合作方法。」
荷兰教育部将对几项有碍教育与企业机构合作的法规儘快提出因应办法,例如法规中指出三分之二的技职训练必须在学院中举办,这将为「专门知识中心」与公司的合作(如安排课程使学生熟知最新应用的科技)带来问题。即使在保留现有法令的条件下,BUSSEMAKER部长仍然希望可以给予「专门知识中心」更大的活动空间。
一场为评估潜在问题的论坛将会召开,Ab VAN DER TOUW为论坛主席。BUSSEMAKER部长计画就论坛所归纳的问题,对现有法规提出修正建议。
透过区域投资资金(Regional Investment Fund)对中等学校技职教育提供的补助,荷兰教育部期改善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连结,并促进产学合作;2014-2017年将对此议题提供1亿欧元的资金,而来自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界的共同补助则为2亿欧元。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guide.nl/201311/slecht-barri%C3%A8res-met-bedrijfsleven.aspx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