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本(102)年研究贫穷与肥胖的关係,随机访问了香港四百间中、小学共一万多名学童,测量身高体重,按其学校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分成优势、一般及基层社区分析。结果发现社区的学童肥胖风险,较富有的高出近三成,当中小学至初中学生的肥胖问题最明显,研究认为基层家长倾向让小孩进食廉价易饱的高脂食品,常以汤汁拌饭,且缺乏运动所致。
负责研究的港大儿童及青少年科副教授叶柏强分析,基层家庭受经济所限,倾向给儿童进食较多廉价、易饱的高脂食品,如蒸肉饼、煎鱼仔、鹹鱼榨菜、炸鸡腿,以及午餐肉等;小学生至初中学童进入发育时期,过重及肥胖问题更明显。香港尚营坊高级营养顾问黄凯诗则指出,炸鸡腿、餐肉等均为高脂食品,已超出学童每日摄取1,300卡路里的限量,不可多吃。
香港小童群益会总干事罗淑君表示,不少香港基层家长工时长,没时间带子女运动,部分更购买快餐饭盒,节省烹调时间及成本。香港立法会议员郭家麒建议,香港政府应补助低收入家庭、拨款予学校举办更多免费运动班,让小朋友在不需家长陪同及支付交通费用下也有足够运动量。
香港鲜鱼行学校校长梁纪昌透露,该校学童大多来自基层,学童家长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饮食旨在求温饱,只希望子女可以吃多一点,故未必注重均衡饮食;另一方面,为节省金钱,会倾向购买冷冻食品再煎炸,以吸引子女进食,配上麵包、即麵食等易饱食之食品,少吃较贵蔬果。据梁校长表示,该校将拨出捐款港币50万元,让全校学童每人免费参加两个兴趣班,以及购买水果,每星期分发给学童。香港?生署发言人指出,日后会多方面推动健康饮食及恒常运动文化。
由于全球富裕社区都面对贫富不均,英美也出现穷胖童问题。英国?生部门于去(101)年12月公布,全国11岁贫穷家庭中的儿童,逾24%有超重问题。当地官员分析指出,问题源于贫穷家庭为子女提供大量廉价三明治及薯片等食物。美国《美国医学期刊》曾经刊出一项研究,指15岁至17岁贫穷青少年的超重比率为23%,较非贫穷青少年多逾六成。
资料来源: 东方日报 贫户较富家更易出胖童 20131110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1110/00176_005.html
太阳日报 穷小孩易肥 20131110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110/00405_001.html
太阳日报 每餐六碗饭减至一碗 20131110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110/00407_002.html
太阳日报 英美亦有贫胖童问题 20131110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110/00407_003.html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