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国际学生对出国留学经验均表满意。由学生交流经验平台http://www.STeXX.eu 根据16,861名学生所提46,537条意见归纳的最新研究报告:三分之二的受访国际学生满意度为9或10分,会推荐他们的朋友出国研习,仅11%的得分低于6。高度的正面回应显示出国留学是一个非常正面的经验,但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学生满意最具影响力的三项因素是:
1、城市的氛围,景观及大小;
2、就读大学教师的品质及教学态度;
3、当地人是否友善。
衡量学生的满意度的方法被称为净推荐值(Net Promotion Score, NPS),採用-100到+100,其中0为平均值。由于其可信度与公正性,较传统衡量满意度方法普遍採用。根据数年的调查显示,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为+56,显示国际教育正面的未来。
对于大学的国际关係办公室及国际学生交流的决策者来说,知道真正影响国际学生满意度的关键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仅可肯定国际交流的成功,同时也提升未来学生的留学经验。
影响国外研习经验的原因;依主题分正面和负面,及相关百分比:
推荐的理由:
*城市与文化(居正面原因的25%)
1、城市氛围、景观及大小,整体上是最受瞩目的。
2、当地人民是否友善、对外国人开放、乐于助人或有趣占所有评论5%。
*学术(居正面原因的21%)
1、教师对学生的国外研习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待国际学生的态度,包括是否愿意协助外国学生及学生是否拥有足够与导师面对面的时间。
2、大学是否有良好声誉。
3、教师及学校声誉的占正面评论的10%。
*大学提供的服务(居正面原因的11%)
1、大学对于学生所提供的协助-无论是完成必要的文书或举办欢迎会的协助。
2、组织良好的学术课程和行政支援是受国际学生高度肯定。
*社交生活(居正面原因的14%)
1.国际学生可参与的大学活动和社团。
2.结交新朋友是留学经验的基本条件。
*个人及专业发展(居正面原因的11%)
1.探索新文化的机会。
2.国际学生渴望学习新语言。
3.国际经验有利于个人成长。
不予推荐的理由:
*学术(占负面原因的24%)
1.国际学生极重视教育品质,低学术水準和教学品质最受批评;尤其是教师的英语水準。
*城市及文化(占负面原因的15%)
1、城市氛围、景观及大小常也是不予推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负面评论的8%。
*大学服务(占负面原因的29%)
1.学生不喜欢冗长的官僚程序,期望行政流程简单直接。
2.未提供住宿安排的协助,或大学宿舍品质非常差。
*花费(占负面原因的16%)
1.生活花费占所有的负面评价的15%,但仅占整体的4%。学生常发现到国外留学是昂贵的。
资料来源:
http://www.studyportals.eu/Data/Images/research/Executive%20summary.pdf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