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学生视野、强化对外交流,台北市私立静心国民中小学简毓玲校长特别率领由该校中学部、小学部合组的管弦乐团,在7月12日于维也纳知名音乐厅Kursalon举办年度公演,演出曲目丰富多变,涵盖世界各国着名乐曲,让在场观众充分感受这群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活力。
静心管弦乐团成军8年,在台北市音乐比赛中多次拔得头筹,在全国性比赛中也总是名列前茅,近年除了在国内演出外,该校自2011年起也规划多场国外公演,足迹遍布香港、大陆、韩国等,今年该校首次尝试赴欧洲公演,并择定音乐之都维也纳作为初试啼声的舞台,为此特别规划让中学部、小学部管弦乐团74位同学合併练习、共同演出,公演规模盛大。
本次公演共演出12首曲目,曲风广阔,除涵盖美国、日本、中国及台湾知名作品,也特别以莫札特的C大调第41号交响曲《朱彼得》向奥国听众致意。虽然抵奥不久即须上台演出,让静心爱乐的小小团员们都得面对时差的挑战,但每位团员都聚精会神地努力呈现最好的音乐。
静心爱乐活泼、生动的演出,令奥国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维也纳的夏夜里谱出一段充满异国风情的可爱乐章。
静心爱乐2013维也纳公演实况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