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参加公共电视举办的「小导演大梦想」活动,金门三所小学教师于2012年间率领当地8名学童组成跨校团队,在张淑满动画导演的指导下以半年时间完成「白海豚之海洋保卫战」动画,透过8分钟的纸偶动画中,以孩子的观点描绘人类污染破坏白海豚栖息地的情形,全片充满着想像力,让观众从孩子的童真对白中,思考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该片并于2013年应邀参加克罗埃西亚国际儿童及青少年动画VAFI影展,让欧洲人见到台湾学童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
「白海豚之海洋保卫战」先后入围了2012年台北国际儿童影展、2012年芝加哥儿童影展,今年并入围东京环境动画影展以及克罗埃西亚国际儿童及青少年动画影展。金门中正国小校长张?樾与姚语歆老师特别于本年4月份率领两位小导演:翁子恆和陈文瑾赴克罗埃西亚参展。
克罗埃西亚国际儿童及青少年动画VAFI影展(International children and youth animation film festival,简称 VAFI)是为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举办的比赛,让孩子们有机会跨过国界,透过动画传达自己的想法,交换彼此的观点。
此次前往克国参展,白海豚跨校团队并在影展之外的工作坊举办「书法交流大会」,让孩子们书写外国友人的中文译名,并穿着印有台湾地图的T恤,将台湾介绍给不同国家的朋友们,获得当地的媒体大篇幅报导;电视台也特别对白海豚团队进行专访,成功让克罗埃西亚朋友认识台湾这个可爱的地方,更让欧洲的朋友看到台湾人对于环境保护的支持与努力。
参考资料:
克罗埃西亚国际儿童及青少年动画VAFI影展官方网站:http://www.vafi.hr/en/
金门国小姚语歆老师参展心得
从故事的构思,纸偶的设计、画面的摄影、简易的剪辑、旁白的设计、甚至是片尾曲的编製与歌唱,都由孩子们一手包办,他们利用半年来的每个週末,拍摄出五千多张的照片,完成「白海豚之海洋保卫战」。
白海豚跨校团队获得克罗埃西亚媒体大篇幅报导与介绍
白海豚跨校团队与驻奥地利代表处陈大使连军合影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