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经济研究院(Osterreichisches Institut fur Wirtschafts- forschung)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教育2025:教育在奥地利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揭示了其对教育的看法:教育代表的是发展、就业、收入、创新与竞争力,奥地利联邦教育、艺术暨文化部(Bundesministerium fur Unterricht, Kunst und Kultur, BMUKK)在检视该报告后,从下列7大面向探讨未来奥地利教育应发展的重点:
一、奥地利企业应加强以创新为基础的发展策略,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存活:
1.必要的技能对创新相当很重要:包含职业专业技能(产品及製程改良,如机械製造)、职业相关技能(研究相关领域,如传播、医药)。
2.应重视专业职业教育训练。
3.应发展社交能力。
4.应加强一般就职能力。
5.应加强通识教育。
二、创新与教育训练密集行业是奥地利经济成长与出口表现的骨干,现今亦在快速发展中:
1.奥地利有一流的技职教育体系,此体系应与企业紧密合作。
2.应透过维护基本竞争力与通识教育品质,保障职业相关技能培育水準。
3.应降低高学历者失业的情形。
三、教育体系现今的挑战,就是要同时兼顾职业专业技能与职业相关技能的强化与发展:
1. 促进进阶技能与进修的机会:推广结合通识与技职教育的新式中学、为未受义务教育者提供补习教育、推动青年辅导、促进毕业生通过高中职毕业会考、採取更积极的高等教育政策。
2. 确保基本竞争力与校园进修品质:设立教学标準、推动新的文凭考试模式、增加以提升竞争力为导向的课程、提高学校责任、增加对教学品质的监督。
3. 注意技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训练。
4. 提升教育体系的渗透性(无死角教育)、透过举办国家认证考试确认所拥有的技能。
四、使具有专业技能者有较高的职业相关技能训练:除提供更多进修机会外、也鼓励技术专业人员通过高中职毕业会考、降低辍学率、推动小班制等。
五、重视学前教育、小学及中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推动幼稚园义务教育、促进外来移民子女德语能力、推动全日照护学校、加强相关教师培育训练。
六、为了促进长远的工作能力,除重视专业能力外,也注意加强个人职业相关技能训练、社交能力培养、经验加强:提供个人进修机会、培养个人信心、工作动机与沟通技巧、建立个人工作价值等。
七、在妇女进修程度、专业能力日渐提升的情况下,应协助其兼顾家庭与事业:推动全日照护学校、协助妇女跳脱传统就业框架。
参考资料:奥地利联邦教育部2012年9月11日新闻稿
http://www.bmukk.gv.at/ministerium/vp/2012/20120911.xml
「教育2025:教育在奥地利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全文:http://www.bmukk.gv.at/medienpool/23154/bildung2025.pdf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