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近年来成为外籍学生留学的热门国家,在奥地利高等教育体系中,约有4分之1学生是外籍学生。
在2011/12的冬季学期共有360,495名学生注册,其中81,578名为外籍生,比去年外籍学生人数多了6,167名。在奥地利外籍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德国、义大利和土耳其,且自德国赴奥地利就学的人数仍在逐年增加中。
在2011/12的冬季学期共有31,159名德国学生申请就读奥国大学与技术学院,德国学生选择赴奥就读,通常是因为德国大学的申请入学相对较为困难。由于德语系国家与大学的招生名额远远低于申请就读的人数,使入学机会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形,使这些德语系大学纷纷开始引进入学审核机制。
和北美大学体系相反,德国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选定主修领域,热门但是相对较难申请入学的科系包含了医科、生物学、牙医、药理学和商业管理。
每间大学和科系虽有不同的入学限制条款,但是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基本上都必须有优秀的成绩才有机会,当成绩不符合德国大学要求的时候,多数的学生则选择退而求其次──到奥地利大学就读。
奥国外籍生人数次多的国家为义大利,其中包括8,091名来自义大利北部波尔扎诺自治省的学生。其余外籍学生则来自土耳其(4,475),波士尼亚(2,966),克罗埃西亚(1,933),塞尔维亚(1922),保加利亚(1,940)、罗马尼亚(1,861)和波兰(1,822)等国。
资料来源:2012年9月13日奥地利时报 Austrian Times
Foreign student numbers on the rise in Austria
http://www.austriantimes.at/news/Education/2012-09-13/44146/Foreign_student_numbers_on_the_rise_in_Austria
编译:驻奥地利代表处文化组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