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致力推动青少年参与义务工作,培养他们关爱社群、贡献社会的精神。「香港杰出青年义工计划」,早前选出20名义工到台湾交流,期望他们把所见所学在香港运用,服务有需要人士,并推广义工运动。有青年义工认为,义务工作并非一种责任,却是一种态度,更立志当一名社工,以助人为终身职业。
为表扬青年义工对社会的承担及贡献,社署2000年起推行「香港杰出青年义工计划」,每年选出约20名16岁至24岁、积极服务社会的青年义工,安排他们接受义工训练。青年义工将以义工大使身份,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交流,推广义工运动信息。
社署去年底安排20名应届香港杰出青年义工,到台湾作义工交流活动,亲身体会当地福利及义工发展。他们又曾到慈济内湖环保教育站,了解当地再生资源及环保义工文化。社署将于下(3)月2日举办一个颁奖典礼,嘉许他们的付出。
立志当社工助有需要人士
现年21岁的树仁大学社工系3年级学生罗蕴聪指出,母亲在她少年时,有一段长时间在外地,令她缺乏母爱,但在义工道路上,看到情况比她悲惨的人比比皆是,更悟出了「生命影响生命」的道理,「有次我访视一对穷夫妇,他们不以贫穷为耻,更自得其乐,令我们一群义工有深切体会。」她指出,现今社会存在很多问题,更积压了一堆怨气,故立志当一名社工,协助更多有需要人士。
现年18岁的另一名杰出义工郑颖琳指出,首次接触义务工作只是玩票性质,慢慢却发现有很多好处,除可令她增长见闻,更令其个人阅历昇华至另一层面,又将义务工作不断推展至身边朋友。
社署:加深青年对周遭体会
社署高级社会工作主任(义务工作)伍丽珍指,当义务工作经验累积起来后,会加深青少年对事物的体会及感受。她又指出,当局自2011年推动「义工.生活新态度」的讯息,目前仍在蕴酿阶段,「要令市民对义务工作有深层次及态度上的改变,必须继续透过社会不同阶层去努力」。
资料来源:12013年02月14日文汇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2/14/HK1302140029.htm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