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繁杂的办公摆设、没有豪放的语言修辞、没有傲慢的做事姿态……王纪华,一位自认为普通的科研人员,用踏实严谨的风格走出了一条不普通的人生路。
两次旅日,两种感悟
“第一次去日本,自己只有惊讶;第二次去日本,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学到手。”面对他国的先进技术,王纪华两次旅日经历,感悟完全不同。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卷入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王纪华迎来了人生转机。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王纪华兴奋地踏上了光明的求学路,开始了新的人生。在大学里,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并练就了过硬的日语能力。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吉林省永吉县农业科技总站工作。短短三年的时间,王纪华就成了当地声誉卓著的农业专家。
1985年,王纪华被中国农学会选派为研修生,去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在日本农场,苹果竟然可以在流水线上按照体积大小和质量不同,被自动分流到不同的容器里。”王纪华回忆道,“这个场景震惊了当时的我——原来还有这样的技术!”一年的研修时光匆匆而去,但现代农业的神奇印在了王纪华的脑海中。
带着求知的渴望与专业的困惑,王纪华决心在农业领域内探索下去。1989年,王纪华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从硕士一路读到博士。1995年,王纪华博士毕业后,再次来到日本,在生态农业国际研究中心做博士后。此次赴日,王纪华接触到了先进的“3S”技术,这也奠定了他未来的研究方向。当时博士后的考核指标是在专业领域内发表两篇论文,王纪华最后超额完成,以4篇优秀的学术成果,“华丽”地结束了博士后研究。
心系农业,任重道远
“粮食是一种战略资源,中国要养活的人太多,不靠先进技术,就要受制于别人。”像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一样,王纪华也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如果丧失了农业自足能力,独立自主、民族复兴和参与国际竞争都将成为泡影。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指引下,王纪华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提升农业科技研究中。
沿承旅日的研究方向,王纪华将“3S”技术应用到农作物栽培中。“‘3S’是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简称,它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王纪华介绍说,“对农作物的蛋白质、水分含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哪片地的肥施多了,哪块地的水分少了,哪儿发生病虫害了,在卫星遥感图上一目了然。”类似的现代精准农业,可以提高农业产量、生产优质农作物、减轻环境负荷,为农民合理种植作业、企业按需收购农产品、政府实施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美国和俄罗斯利用他们发达的空间技术在国际粮食市场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如果中国静观其变,终有一天会受到国际粮价飞涨的重创。”王纪华不无担忧地说,“中国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啊!”
如今,王纪华在专业领域内颇具影响力,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面对这些荣誉,王纪华淡然一笑:“路漫漫其修远,我还在路上,需要更加努力。”
无怨无悔,鼓励后学
“出去读书、回来创业,这段日子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今新人辈出,国家还能惦念着我这种‘老人’,我挺感谢的。”看着书柜上摆放的“中国侨联贡献奖”奖牌,王纪华欣慰地说。
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王纪华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回到祖国。20年过去了,这期间种种诱惑都没有让他再离开自己的岗位。“20年前,我愿意回来,20年后,我更愿意留下,在祖国做研究、干事情,我更有动力、更有成就感。”王纪华望着窗外辽阔的天空,像在怀想中国农业美好的新蓝图。
说起国家的人才建设,王纪华侃侃而谈:“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创业条件改善了,提供的平台也宽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国发展。”
近两年,国家实施了如“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招贤引智的措施,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服务。“众多的海外学子应该抓住难得的机遇,回国干一番事业,会让自我价值发挥得更有意义。”这是王纪华对新一代海外学子的寄语,也是对国家发展的切身感悟。(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