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纽西兰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概览
纽西兰后中等教育(Tertiary Education)包括私立训练机构/私立专科学校(Private Training Establishments, PTEs)、公立技术与理工学院(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and polytechnics, ITPs)、公立毛利人高等教育机构(Wanaga)、大学及职场训练。这些教育机构提供弹性学习路径,以符合成人学习需求,纽西兰资历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NZQA)负责大学以外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历课程核可。
后中等教育机构提供课程包括过渡期课程(自中学至工作转换期)至研究所硕博士课程,无限制教育机构开设何种类型课程,焦点在于教育机构具有能力开设课程符合纽西兰资历局所订的品质保证标準。
学士学位以上教育主要由纽西兰各大学提供,偏重研究学术型,不同于职业导向。职业学位教育由私立技术与理工学院、公立毛利人高等教育机构与少数大型各私立训练机构/私立专科学校开课,偏重应用导向。各私立训练机构/私立专科学校主要提供职业导向的证书与文凭。
纽西兰认可先前学习或藉由职场、自修或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二、纽西兰大学制度
纽西兰依据1989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1989)第162条界定大学特色为进阶学习,培育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大部分教学由学术杰出人士任教,教学与研究水準符合国际标準,扮演社会批判与良心意识角色。
大学不仅教导专业知识技能,也教导所谓生活技能如分析能力、弹性思考、沟通适应与创新能力。大学不仅训练而且教育学生,大学提升社会了解各项社会议题,促进社会经济与福祉。
纽西兰有八所大学及百大排名情形
大学<?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13上海交大世界排名
2012-13泰晤士报世界排名
奥克兰科技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
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401-500
351-400
奥克兰大学
University of Auckland201-300
161
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401-500
301-350
奥塔哥大学 University of Otago
201-300
226-250
怀卡托大学 University of Waikato
301-350
维多利亚大学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401-500
251-275上述八所大学大约有18万名学生(含全时与兼时学生),大学教职员约1万9,500名。纽西兰八所大学全时教师与学生人数2011年统计表大学
全时学生
全时教职员
Auckland32,193
4,784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8,518
1,961Waikato
10,348
1,543
Massey
19,519
2,982
Victoria
16,871
1,974
Canterbury
13,5531,787
Lincoln
3,843
681
Otago21,728
3,749
TOTAL
136,573
19,461纽西兰大学来自政府补助占年收入40%,2010年总收入31亿纽币,政府补助占13亿纽币。其他收入主要来自学费与其他来源如研究契约与贸易服务收入。大学部分支出有60%为教职员人事费与相关费用。
纽西兰大学对该国的研究环境居举足轻重角色,2010年纽西兰研究科技部调查各大学研究能力占纽西兰三分之一研发生产。此外,纽西兰各大学也为该国各类型研究人员主要服务据点;纽西兰八所大学建置商品化大学研究产品,每年生产值约3亿5千万纽币。
三、纽西兰资历架构
纽西兰资历架构(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NZQF)于2010年实施,取代早期1991年以来实施的国家资历架构(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NQF),纽西兰资历架构为一套完整的全国性单一架构,包括纽西兰所有具有品质保证的资历自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与训练至大学以上教育的资历;有助于促进纽西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成功,提升纽西兰资历在国际上可比较性,象徵资历具有货币价值。
纽西兰资历架构由纽西兰资历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NZQA)主管,每一资历至少须40学分以上,方可列入NZQF内。纽西兰资历局与大学校长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Vice-Chancellors; Committee)为两大品质保证主管,负责所有资历的品质。纽西兰资历局职掌非大学的后中等教育机构的品质保证,核可这些教育机构研发的资历,品质保证机制包括后中等教育机构外部评鉴与评估报告。大学校长委员会即所知的纽西兰大学协进会(Universities New Zealand,纽西兰大学协进会由纽西兰八所大学校长组成,每年开会五次,主席每两年轮流担任)负责所有大学的品质保证及核可八所大学研发的资历。
四、后中等教育/高等补助机制
纽西兰政府部分补助后中等教育机构,学生须支付学费的30%,学生可申请就学贷款,至就业后有薪资才偿还贷款。教育机构管理模式採去中央化管理,以达成最有效率经费补助管理;纽西兰政府鼓励各部门建立合作关係,后中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 Education Commission, TEC)职掌后中等教育机构的补助,依据学生注册人数及竞争性补助款,尤其强调合作网络及如何达成教育成果。政府补助机制以学生需求、劳力市场条件(雇主需求)及政府经济转型策略为主。
五、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生注册人数与入学条件
2012年纽西兰大学国内学生注册人数逾15万名,其次为私立技术与理工学院逾14万名,毛利人高等教育机构逾3万9千名左右,私立训练机构逾5万7千名,后中等教育国内学生注册人数如下图。
纽西兰后中等教育国际学生逾4万7千名,占11.28%。
纽西兰大学入学条件包括:
* 至少获得高中证书(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NCEA)或纽西兰资历架构(NQF/NZQF)的第一或第二或第三级证书;
* 专业科目需完成纽西兰资历架构第3级以上至少42学分。
* 英语与数学能力达成一定标準。
* 纽西兰学生逾20岁申请大学,不须提供任何正规资历。
六、大学教育特色
纽西兰大学受到国际认可,逾半数名列世界五百大,一所名列世界五十大,与全球国际合作关係密切,纽西兰品质保证制度确保八所大学教与学具有一致性之高水準,八所大学提供学士、硕士与博士课程,有些大学校园不只一个,分布不同城市;有些海外课程,通常与国外机构合作,为上课地点;同时也提供许多e-learning课程。绩效表现的补助机制鼓励品质的研究与符合当代需求。大学与国内国外商业社群合作密切,纽西兰有许多政府补助的卓越研究中心(Centre of Research Excellence, CoRES),主要为跨校合作网络。
大部分教学教师结合研究与教学,来自全世界的教师,持续与全球建立关係;另各大学内教育学院参与纽西兰与国际的教育制度,进行许多政策研究的计画与实务,纽西兰大学提供奖学金鼓励国际学生赴纽西兰留学,尤其攻读博士学位。
纽西兰大学主要特色:
* 均为公立,没有私立大学。
* 获政府部分补助,大约50%大学收入来自政府补助款。
* 大学自主权,管理中立,依各大学委员会(由大学教职员、政府代表及社区业界组成)管理。
* 提供学士以上学位课程,各有专业强项。
* 彼此间有高流动性(藉由学分路径)。
* 教学模式结合大型讲堂与小型教学、导师制、研讨会、实验与田野调查。
* 大学教学评量包括形成性评量与总结性评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New Zealand Education http://www.unesco.org/new/en/education/resources/unesco-portal-to-recognized-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dynamic-single-view/news/new_zealand/
纽西兰资历局(NZQA)-Tertiary Education,
http://www.nzqa.govt.nz/studying-in-new-zealand/tertiary-education/
纽西兰大学协进会(Universities New Zealand)-The NZ University System-http://www.universitiesnz.ac.nz/nz-university-system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