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域拥有互动式电子白板迄今已超过十年,然而,电子白板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目前仍未有定论。曾着作多本科技辅助教学专书的Hockly女士,在最新一期英语教学期刊(ELT Journal),为文回顾使用电子白板在英语教学的启发。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批电子白板装设在教室内,教育当局为培养学生科技运用能力,当时电子白板号称为尖端科技,为教学带来创新革命,能在整体班级教学,为学生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印证使用电子白板的成效,专家学者进行许多研究,可略分为三个时期:从2000-2003年,主要是在小学进行小规模的研究,研究成果多为教学趣事,或老师如何使用电子白板,以引起、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和验证学生能更具有学习动机。第二时期(2003-2007)着重在使用电子白板对课堂互动与教学实务的效果,确认电子白板具有三项主要优点:1、能提供多模式(multi-modality)的教学资料,以因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2、教师能提昇教学步调与效率,更有效利用课堂时间;3、可增进课堂互动。从2007年起为第三时期,对于电子白板的成效有不同的结论,建立学生学习成果与使用电子白板之间的直接关连性十分困难,因为有太多的因素牵涉其中,如老师使用电子白板的方法、课堂情境、使用的教材、和老师的专业发展等。但是至少我们得知,在探究电子白板的成效时,需要把这些因素也一併考量。
电子白板在英语教学领域的风潮是由上而下(top-down)逐步带动,从早先争论电子白板是否为教学之利或弊,到逐渐转变成探讨该如何更有效使用电子白板的功能,毕竟,电子白板已十分普及。虽然电子白板能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动机,但其花费甚高,且缺乏教师训练与支援。然至此硬体的投资能否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仍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对于已装设电子白板的学校,研究指出,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和有效利用白板在教学实务的探究十分重要,老师的教学方法将决定白板的使用情形;若尚未装设电子白板的学校,考量花费与所需训练,可从价格较低廉的替代性方案着手,如利用行动或手持装置、单枪、萤幕等,将一般电子白板转变为互动式平面。
除了展示教师主导的套装课程素材外,电子白板也可成为数位据点(digital hub),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透过网路连结装置与课程内容互动。目前,值得关注的是,出版商正逐步调整,从创造电子白板相容的课程用书,到製作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线上教材,除了让老师能透过白板展示外,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装置使用此教材。
资料来源:Hockly, N. (2013).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ELT Journal, 67(3), 354-358. doi: 10.1093/elt/ccto21
驻休士顿教育组 余立棠 编译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