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延长学习义务政策讨论,奥地利内政部移民融合国务秘书办公室也发布报告表示支持。虽然该项政策先前社会党早已提议推动,但国民党提出的方案内容则是首创的结合了「移民融合」议题。
此项义务学习年限政策,主要针对「较早离开学校的学生」,即只完成9年义务教育就离校或是无法达到基本能力水準的学生。根据内政部提出的移民融合报告:在2009/10学年时约有7,000名学生(占学生总人数7.2%)仅完成9年义务教育阶段即离校,占所有女学生人数6.6%、所有男学生人数7.8%。值得注意的是,在这7,000名学生中约有半数学生具有移民背景。从学生使用的母语分类,可更清楚地看出其中差异:约有6分之1的土耳其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即离开学校,与其他国家相较,奥地利的义务教育年限相对较短,因为有些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高达13年。
在9年义务教育后即终止学习之学生比例
(依学生使用母语、性别分类)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所有语言
德语
土耳其语
波士尼亚、克罗埃西亚、塞尔维亚语
其他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中学(相当我国国二)未毕业
1.9
1.2
1.3
0.8
6.53.5
4.3
2.6
5.4
3.3中学毕业
5.9
5.4
5.2
4.511.3
13.8
9.5
9.0
7.57.4
总和
7.8
6.6
6.55.3
17.8
17.3
13.8
11.612.9
10.7
根据奥地利教育部的资料,奥地利境内约有5分之1的学生(相当1,500人)在中学阶段即因留级、旷课或成绩不佳,导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未能获得毕业证书。这些学生虽可继续进修、就学,但却因踏入职场、成为助理、候补学徒名额等停止学习,而成为竞争力较弱的一群。参考资料:
2013年8月6日奥地利标準报der Standard
Ein Funftel nach Schulpflicht ohne Zeugnis
http://derstandard.at/1375625742402/Ein-Fuenftel-nach-Schulpflicht-ohne-Zeugnis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