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延长义务学习年限的讨论,在维也纳大学教育学家Stefan Hopmann看来,无异是场「苦难的延长」,也将带来巨大的开销。让年轻人继续配合义务教育政策待在学校,最多仅能帮忙减轻就业服务机构的负担。
如果要从更经济、有效的角度来看,应自幼稚园、小学时期就给孩童更多的关怀,帮助他们发展语言、数学理解能力。如果等到小孩长大、定型后再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倒不如及早因应,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达成目标。
根据奥地利统计局在2008/09学年对14岁学生进修情形进行的调查显示,当时约有22,600名学生未能取得中学毕业证书,但依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仍须去上学;在2009/10初约有6,200名学生未能取得中学毕业证书,但有1,500名学生却不再进修,其他的4,700名年轻人则分别进入普通中学(2,200人)、特教学校(1,000人)、职校(500人)整合学徒教育之工艺学校(500人)。
在2010/11学年,约有3,900名学生无法取得中学毕业证书,却有2,200名学生未再进修,其他的1,700名年轻人则分别进入职校(1,000人)、特教学校(500人),因为这些学校都不要求欲就读的学生须出示中学毕业证书;在2011/12学年,则约有3,700名学生无法取得中学毕业证书,却有2,400名学生未再进修,其他的1,700名年轻人则分别进入职校(1,000人)、特教学校(300人)。
参考资料:
2013年8月6日奥地利标準报der Standard
Bildungspflicht als "Verlangerung des Elends"
http://derstandard.at/1375625843095/Bildungspflicht-als-Verlaengerung-des-Elends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