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奥地利学生的受教品质,负责中小学教育的奥地利联邦教育、艺术及文化部(Bundesministerium fur Unterricht, Kunst und Kultur, BMUKK,后简称教育部)决定自2011年开始,针对学生的数学、德文、英文能力推动一系列的教学品质检查,奥地利中小学教学评量(die Bildungsstandards)也因此产生。
根据教育部规划,教学评量将针对4年级学生设计数学、德文读写能力评量测验,并为8年级学生设计数学、德文、英文的评量测验。在2012年5月,奥地利全国已首先进行8年级生的数学测验,今年则于4月17日针对全国8年级生进行英文测验。
本次参加测验的学生约达8万3,000名,参加学校共1,400所,包括约4,000个班级。考试时间总长为120分钟,但每40分钟可休息一次。另一方面,本考试也设计有「口语」项目,将在5月至6月间先后于120所学校,首先对2,800名学生试测。
奥地利教育部表示,本计画除有助确保学生受教品质,也是促进校园发展的重要关键,因为希望可以藉此协助教师检视个人的教学成效,帮助改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今年5月教育部也会针对4年级生进行数学测验,预计本测验将有7万9,000名学生参加,包括3,100所学校(约4,900个班级),考试时间80分钟,考试将分为两部分,中间休息一次。
参考资料:
2013年4月15日奥地利联邦教育、艺术暨文化部(Bundesministerium fur Unterricht, Kunst und Kultur, BMUKK)新闻稿
BM Schmied: "Bildungsstandards ermoglichen Qualitatssteigerung im Unterricht"
http://www.bmukk.gv.at/ministerium/vp/2013/20130415.xml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